行业新闻 网站公告

并非只有互金火 银行理财产品规模破20万亿

来源:上海金融报作者:王菲 周轩千

  • 随着大众理财意识觉醒,包括银行理财、互联网金融在内地各种理财产品都处于高速发展中。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25日,有352家银行累计发行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人民币封闭式理财产品,共计82275款。2015年全年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保守估计或已突破20万亿元。

    “在经济下行区间中,银行理财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展现了该行业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同时,2015年各类创新产品也层出不穷,将行业的活力展露无遗。”普益财富研究员魏骥遥表示。

    “投资人要回归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基本理念,尽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随基准存款利率下行而逐步回落,但由于打破“刚性兑付”的事件时有发生,使一些信托类、P2P类高收益理财产品面临本金损失风险,因此,从安全性来讲,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人仍具有很高的吸引力。”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

    “截至2015年上半年,国内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18.4万亿元。这个数据比2014年底的15万亿元增加3.4万亿元,半年增速超过45%。2015年下半年,虽然没有最新的官方数据披露,但据我们了解,年中股市大幅调整后,各类理财规模基本呈持续增长态势,到2015年底,总规模有望达到22—23万亿元。”中金公司的姬江帆等分析员表示。

    短期理财产品规模最大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还显示,截至2015年12月25日,银行累计发行的82275款人民币封闭式理财产品中,从流动性及收益率两方面考虑,1—3个月期限产品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据统计,在82275款封闭式个人理财产品中,1个月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共发行1490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66%;1—2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23211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83%;2—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21453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5%;3—4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9588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4%;4—6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14916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03%;6—12个月期限理财产品发行10125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12%;1年以上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1492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44%,外资银行发行的长期限结构性产品多集中于这个期限分类中。

    “从产品发行数量分布来看,短期限的理财产品仍然更受欢迎,1—2个月期限以及2—3个月期限产品数量依然最多,共占所有期限类型产品的54.29%。投资者对此类产品的偏好并非仅因其较高的流动性。”魏骥遥指出,“拥有最高流动性的1个月以下期限产品发行量并不高,1个月以下期限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与1—2个月期限产品的收益率差距极大,但1—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收益率与长期产品收益率差距则较小,因此,从流动性及收益率两方面考虑,1—3个月期限理财产品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中长期限尤其是4—6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有所增加,在魏骥遥看来,这可能与整体经济不景气,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有关,“投资者的悲观预期,使其更希望购买期限稍长的理财产品锁定较高的收益率”。

    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人民币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6%,平均每月发行6856款产品,平均每款产品的在售天数为8天,实际平均运作期限为133天。

    “4.96%的平均收益率较高,不过其值受上半年尤其是第一季度的高收益影响较大,从整体走势来看,持续下滑的收益率使得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的吸引力有所下滑。同时,4.96%的收益率受结构性产品影响,不计算结构性产品的平均收益为4.91%。”魏骥遥指出。

    中泰证券分析师项飞燕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负债端回报率自2014年以来出现显著下滑,但目前银行理财收益率依旧偏高,3个月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依旧在4%以上,比同期限AAA短融收益率高近1.50个百分点;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存续时间较短,大部分在3-6个月,在其之前持有的高收益资产到期后,资产端将面临更大的再配置压力。

    业内专家还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及利差进一步收窄,银行寻求新的盈利点的需求极为迫切。在银行理财事业部制改革后,银行理财将成为未来银行贡献盈利的主要业务类型。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召开发布会,发布了《银行业产品说明书描述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客户风险承受能力测评规范》等9项金融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明确了产品说明书应列明产品适合的客户群、服务费用、预期收益、风险分析等36个实质性要素,要求银行产品说明书应清楚地描述银行产品凭据、预期收益、服务费用等改变的期限和方式等,便于购买者掌握银行产品凭据更新时间及方式,明确预期收益和服务费用改变的时间和条件,将“看不清、摸不着”的银行产品通过“清晰透明、统一规范”的产品说明书呈现给客户,有利于金融消费者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银行产品的使用、收益和风险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