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网站公告

揭秘P2P跑路主因:圈钱、后院起火、被负面

来源:网贷之家作者:肥皂

 自2014年开始,互联网金融“跑路”事件频发,在今年年初,如何稳定金融市场,如何规范和发展互联网金融等话题,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监管部门首要做到的是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2016年,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年”,基于前几年互联网金融“野蛮增长”从开放到收紧,“监管”是规范整个行业甚至整个金融市场必不可少的要素。在2016年6月22日,李克强总理首提“互金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部门有效遏制非法集资、非法金融活动,做好前瞻性调控和应急性管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造成互金当前危机,监管力度加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跑路潮”。那么为什么互联网金融会出现“跑路”现象呢?

  “跑路”成了这几年的高频词,在之前的金融圈里,经营不善被迫关张,或者涉嫌违法犯罪停业整顿等,对于“传统金融”来说是比较常见的事件。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有“突然关门”“人去楼空”的现象频发,“跑路”一词悄然“兴起”。“跑路”的风头甚至盖过了“跑男”。在某些“跑路高发地区”,甚至“冠名”“xxx跑路省”。当然,这种“调侃”的词汇也倒出了受害投资人的无奈。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地域风险”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每个地区的文化、经济实力、金融实力、以及监管者思维、市场定位都不同。造成地方性“跑路潮”爆发的原因也是相对复杂。今天我们就从“跑路”平台本身的结构说起,为什么会 “跑路”?

  一、某些平台的成立本质就是“圈钱”,骗你没商量。

  本人知道的很多“高息”平台,本质上就是来“圈钱”、诈骗,编制一些“莫须有”的标的或者理财产品。既然是圈钱,一次性就圈个大的。不拿“高息”做诱饵,怎么能 “骗”到人来投资呢?怎么能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资金?例如:前段时间“雷”掉的某平台,仅仅过了两个月时间,就人去楼空。这家平台的年息竟然高达 96%,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际。96%的年息无论是谁也承担不起,真实目的就只有一个,骗一把走人,压根就没想过还给投资人。

  二、门槛低、成本低、“圈钱”收入大于支出

  首先,注册公司“门槛低”。在监管意见和政策没有完全明晰化之前,互金平台背后运营公司的注册相对简单。一般来说是以: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这种非金融机构来运营。或者“商务咨询公司、科技公司等名义进行注册。从法律、法规角度讲,2013年新颁布的《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特殊行业注册资金实缴资本规定》来说,这些类公司无需出具“实缴资本”,单凭“认缴”额度就允许注册。认缴额度基本上没有什么增信的参考价值,基本上都是“虚拟额度”也许这家公司的初期账目上一分钱也没有。所以,从开办角度来说,几乎是0成本。

  其次,这类公司既然不属于“金融机构”,也就意味着不受到当地部门的监管。金融公司一般受到“一行三会”(人行、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或者当地金融办的监管。一旦脱离了监管,这类公司的“违法成本”大大的降低。有一种,无人监管放任自流的心态。往往都是形成“跑路”或者“非法集资”的犯罪事实后,才有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进行处理,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后,收入大于支持。这类公司不管在工商登记或者税务信息注册中都属于“小微企业”办公租赁和人员工资成为主要成本。互联金融一般采用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最大的好处是,没有实际的物理场所,可以一对多的营销。更重要的是,用来“经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是找第三方机构开发,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开发人员。说句大白话,就是花个几万块钱买个“平台”,捞够本就“跑”。加之以“高息”为诱饵,短时间内会聚集起大量的投资人,往往投资人的资金,能直接“覆盖”成本。记得在去年,某平台上线一天随即“跑路”。也不知道,捞够本了没有。

  三、资产端的“后院起火”

  资产端逾期产生的危机,也是导致平台“跑路”的重要原因。很多平台在开创之初确实是本着“普惠金融”“人人参与”、“扶持中小微”企业来发展的。但是,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也没宣传有高利息,也没有资金池。但是资产端出现了严重的逾期和坏账。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借款人不还钱。

  这种平台用大白话说就是:资金链断了。

  本来是个完整的资金体系。借款人有需求通过平台向投资人借钱。但是一旦借款人形成逾期,势必会出现无法兑付。如果,把这个基数扩大十倍,有十个借款人不还钱,往往平台就承受不住了。在现有业务下,一旦逾期率超过10%,就有断裂资金链的风险。借款人不还款的越积越多,投资人拿不到本息也越堆越高,无论是平台还是其他担保机构都无法承载这个巨量逾期的堆加。

  造成“资金链”断裂的最主要原因从本质上讲与经济环境、平台风控水平、第三方担保的保证效力是分不开的,这三个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危机”,就会造成“断裂”的局面。那么,一旦出现将要“断裂”的局面,平台是往往最难受的,平台会有一种 “骑虎难下”“饮鸩止渴”的局面。继续做业务吧,能缓和一段时间,但是谁也不敢保证未来借款人逾期会不会加深。不继续做业务吧,已发生的逾期依旧存在,投资人的钱拿不回来。在这左右都是问题的时候,有些平台只能“溜之大吉”。

  四、“负面”危机来袭,“说不过就跑呗”

  还有一种跑路的平台,是让别人“黑”掉的。我记得在2014年的时候,很多平台频频遭受“黑客”攻击。就连很多“大平台”的论坛里也遭受黑客的“色情留言”攻击。这些“黑客”攻击的主要目的是让投资人觉得平台不安全,你看你投资的地方出现“黄色信息”。有些投资人不明白了,是不是中病毒了,不安全了。还有就是直接让“网站”瘫痪,打不开网站。突然打不开网站,投资人看不到投资资金状况,肯定感觉危险。这时候的人都有“恐惧”心理,都能“未卜先知”,心理肯定在想,是不是“跑路了”。就是一会能打开,我也要把钱取出来。这种“黑客”挤兑事件就这样产生了。

  还有一种,“流言蜚语”挤兑你。在某某贴吧或者某某圈会曝出:xx平台老板失联、xx平台人去楼空。这些“流言蜚语”会在一时激发起投资人的“民变”。和“黑客”挤兑一样,往往不管事实真想,蜂拥而至的去提现或者挤兑。对于平台来讲,这种事件能否平息化解,完全要看“危机公关”。在本人所在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危机公关”的意识,出事也不解释,就知道发个“平台公告”。殊不知,这时候投资人已经不相信平台了,投资人会有平台为了保全自己“越描越黑”的心理存在,行为更加不受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平台只得关门。在某平台被曝出老板失联的事件后,老板又奇迹般的出现了,至于这个事件的真真假假我们不做评价,但是靠着“黑客”“流言蜚语”击垮,形成“跑路”的平台可真不少。

  五、获客成本高,入不敷出。赔钱了,干一票走人。

  开篇我们讲到了,收入大于支出后,资金没有收到单独独立的“监管”,会造成“跑路”现象。如果入不敷出,支出大于收入了,那平台也可能会出现“跑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干赔了,最后搂一把跑吧。这种情况出现在平台运营失误,获客成本高。某些小平台或者期初原始资金实力较弱的平台,在开始互金业务中,错误的判断了市场,感觉只要弄个互金平台就有投资人。

  尤其是在互金平台发展相对“成熟”的今天,绝大多数投资人经过了“洗礼”之后,对投资越来越理性和冷静。你弄个 “高利息”人家投资人知道是“诈骗”。你说你怎么怎么安全,投资人也踩过“安全平台”雷。这种现象导致了平台“获客”成本的提高。平台一旦开始进行“品牌宣传”或者“品牌推广”后才发现,原来“打广告”这么贵,“百度推广”也要钱。增加流量权重也要钱。400客服电话,企业qq或者第三方平台的“展示”广告位也很的花钱,本来相好的“普惠金融”成了“烧钱推广”。

  更重要的是,平台搞个活动,吸引投资人。不管是“返现”还是“红包”都要在平台收入或者利润里面出。这本来就让“不富裕”的平台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所以现在新互金的“获客成本”是相当高。也许平台费劲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拉”来一投资人,结果没投多少钱,投资存续期也不长。这几乎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要想拉投资人,只能玩“高息”。一旦有“高息”铁定还不上,一旦还不上,只得“跑路”。投资人一定警惕了:万一哪天某一平台,突然大幅上调利率额度(吸引投资人),突然下调起投资金(一块钱也是钱),突然延长存续期(到时候兑不兑再说),那有可能就是“跑路”的先兆。

  六、隐藏在幕后的人,也许是他跑了。

  在和互金不相干的《私募基金管理办法》中,提到了实际控制人的问题。这里我先解释一下实际控制人的关系:实际控制人未必是法人或股东,而是除股东以外的,实际操纵或者占有公司绝大多数资源或者实际掌控公司财务的自然人。(描述不准确的地方,请专家更正)。往往这类人在幕后操纵着一切,平台的发展,资金的进出,甚至平台的规划纲要或者运营流程。总之他说了算,都得听他的。很多平台展现出来的高管人员往往都是较高学历,较为资深的专家或者业内人士。但是这些高管还真不一定是实际控制人。也许是实际控制人是个“跨界”人士,也许看着互金来钱快,弄个平台就开始“圈钱”。这样一旦形成“跑路”,就算是警方介入,也很难找到被“圈”资金的真实去向,而且很难追回。所以,明确实际控制人是重中之重,一个平台企业,不难看出问题,但是一个人谁能知道他微笑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何况还是一个“幕后”的人。

  说了这六条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跑路”公司的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很多投资人肯定说了,肥皂老师这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其实,这篇文章我更希望监管部门引起重视。投资人作为互金市场的“参与者”“受益者”原本的目的是为了“理财”,不能把投资人都培养成“福尔摩斯”。投资人知道金融基础,把握好投资原则,享受投资收益就足够了。不能让投资人的本金来“判定”平台的风险,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其次,平台作为市场的“引导者”“跑路”、“兑付危机”“失联”等现象出现,极大的损害了整个互金行业。平台是来“引导”市场,给投资人提供理财平台,而不是来“圈”投资人钱,据为己用。最后,作为监管方,是整个市场的“决策者”,也不能因为政策的收紧而打击掉投资人的信心。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还相对不健全,各项法律法规还在完善中。但是最为监管方,能不能做到“先紧后松”而不是“先松后紧”。提高行业门槛,严格审批注册流程,定期的巡视互金平台,将未来风险前置,做好“前瞻性”。一旦出现了“危机”再去监管,无论何种手段,也弥补不了损失,只能降低市场信心。所以,互金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来协调配合。规范整个市场,让“跑路”平台不在“频发”,让每个人都能安全的投资,让投资人的资金都能成为“跑男”。

  PS:我感触最深的一次是:在今年五月,我参加某地一个金融市场会议,有一位官员说到:我看到马路上有撒传单的“互金平台”广告,利率高达“20%”,你们不想想,20%的利息能还给你吗?其实,我在台下为他脸红,您既然知道不能还,为什么当场不过去管一管,您为什么不在您的工作权限范围内组成一个调查组去查一查?我想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